在星贝育园宽敞明亮的户外活动场地,温暖的阳光毫无保留地倾洒而下,为这片充满希望与爱的空间增添了几分生机。此时,一场针对自闭症儿童的皮球活动正如火如荼地开展着。在参与活动的孩子们当中,不少自闭症儿童在玩皮球时,都呈现出一个明显的特点 —— 总是将球扔向同一方向。
在星贝育园宽敞明亮的户外活动场地,温暖的阳光毫无保留地倾洒而下,为这片充满希望与爱的空间增添了几分生机。此时,一场针对自闭症儿童的皮球活动正如火如荼地开展着。在参与活动的孩子们当中,不少自闭症儿童在玩皮球时,都呈现出一个明显的特点 —— 总是将球扔向同一方向。
就拿浩浩来说,他站在操场中央,手中紧握着皮球,眼神中透露出一种专注与执着。只见他手臂微微抬起,有节奏地前后摆动了几下,随后用尽全身力气,将皮球朝着操场东边的围栏方向扔去。球在空中划过一道弧线,重重地撞击在围栏上,发出清脆的声响。而浩浩的目光,始终紧紧追随着皮球,直至它停止滚动。哪怕身旁的老师不断轻声鼓励他尝试往其他方向扔球,他也只是短暂地愣神,紧接着又重复起刚才的动作,一次又一次将球扔向那熟悉的东边围栏。
自闭症儿童的这种刻板行为,背后有着复杂的神经学与心理学原因。他们的大脑在处理信息时,往往倾向于遵循固定的模式,对环境中的变化较为敏感,适应能力相对较弱。对于浩浩这样的孩子而言,将皮球扔向固定方向,能够让他们在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里,寻找到一丝熟悉感和可控感。在他们的认知体系中,这个固定方向所对应的球的运动轨迹和落点,都是可以预测的,这种可预测性给他们带来了心理上的安全感。
面对孩子们的这一行为,星贝育园的老师们凭借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满满的爱心,制定并实施了一套科学有效的干预引导策略。首先,老师们会花费大量时间,细致入微地观察每一个孩子的行为模式。他们记录下孩子们习惯扔球的方向、扔球时的力度大小、每次扔球之间的间隔时间等关键信息。通过这些观察,老师们深入了解每个孩子的独特行为特征,为后续个性化的干预方案奠定基础。
以浩浩为例,负责他的张老师在充分观察后,决定采用逐步引导的方式。张老师先从浩浩习惯的东边围栏方向入手,站在距离围栏稍远一点的位置,手中拿着一个和浩浩一模一样的皮球。张老师通过夸张的动作和欢快的声音,吸引浩浩的注意:“浩浩,看老师这里哦,老师要扔球啦!” 说着,张老师将球朝着与东边围栏成一定角度的斜上方扔去,皮球在空中划出一道优美的抛物线,落地后又欢快地弹跳了几下。张老师一边扔球,一边不断地向浩浩描述球的运动过程:“哇,球飞起来啦,飞得好高好远呀,还在蹦蹦跳跳呢!”
一开始,浩浩对张老师的行为并没有太多反应,依旧沉浸在自己重复扔球的节奏中。但张老师并没有气馁,她坚持不懈地在旁边示范,每天都在相同的时间、相同的地点,以同样热情的方式向浩浩展示不同方向的扔球。慢慢地,浩浩开始有了一些变化。有一天,在张老师示范完扔球后,浩浩在扔出自己手中的球时,手臂的摆动方向微微发生了改变,球的飞行轨迹朝着张老师扔球的方向靠近了一些。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改变,但张老师却欣喜若狂,她立刻给予浩浩大大的拥抱和赞扬:“浩浩,你太棒啦!你看,球飞到新的地方去啦!”
随着时间的推移,在张老师持续耐心的引导下,浩浩扔球的方向逐渐变得多样化。他开始尝试向不同的角度扔球,每一次新的尝试,都伴随着张老师的鼓励与欢呼。在星贝育园,像张老师这样的老师们,正用自己的专业与爱,帮助每一个自闭症儿童在看似简单的皮球游戏中,逐步突破自我,拓宽认知边界,勇敢地迈向充满变化与挑战的世界。这场在星贝育园里关于皮球的故事,是孩子们成长路上的一段温暖篇章,记录着他们在爱与引导下的点滴进步与蜕变。